2008年,“牙舟陶器烧制技艺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名列“中国十大古陶”之一。
牙舟陶产于贵州平塘县牙舟镇兴陶村,始于明洪武十六年(公元1383年),由江西传入,相传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。
牙舟陶的演变,可以说是一幅西南山地农村生动的生活画卷。
牙舟陶的纹饰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,还吸收了贵州苗族、布依族、侗族 、彝族 、水族等兄弟民族的艺术纹样,结合陶器的器形、工艺 、釉色等特点,加以变化、夸张、取舍,运用捏塑、浮雕、线刻、印纹等多种技法施于器形。
牙舟陶至今仍保持手工制作的传统。炼泥、拉坯、造型、捏塑、上釉、烧制等全部生产过程均为手工操作,其间倾注了工匠的情感,人与物的直接交流,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地方生活习俗的滋养。
一个牙舟陶作品的制作周期,也和天气有关。三伏天最快是5天,天气不好的情况下需要8—10天。
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。通过不断调整泥料和釉色,改变烧制温度,最终,完美的成品被烧制出来,素有小“唐三彩”之称。色泽鲜艳、晶莹光润、神韵别致、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……
/ 时至今日,牙舟镇还以古老的轮制法制作
而今,牙舟陶还以古老的轮制法制作,并沿袭着以龙窑(爬坡窑)烧制的传统,在中国陶瓷界独树一帜,极具艺术性、观赏性和收藏价值。

/ 平塘牙舟陶
细嗅泥的芬芳,聆听火的歌声,慢品陶的情味。牙舟陶,已不仅仅是工艺品,更是对生活的一种崇高追求,一纹一理,皆是创造时留下的痕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