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】文旅与游客共情的营销——解锁平塘县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密码
发布时间:2025-11-02 09:46:58 浏览量: 2664 作者: 刘邦和
夜幕下的平塘天文小镇,时空塔的星光轮廓与天际银河交相辉映。来自重庆的研学营员正通过天文望远镜追踪“猎户座”,身旁的布依族织布工坊里,母亲王女士正将“天眼”轮廓绣进蓝白纹样中。“既能触摸星空奥秘,又能感受指尖温情,这趟旅程满足了全家的期待。”王女士的感慨,道出了平塘文旅体融合的核心逻辑——以游客情感需求为锚点,让科技、文化与运动在共情中实现价值共鸣。
天文科普:从“硬核科技”到“情感共鸣”的温度转化
“截至2025年10月,中国天眼已发现脉冲星1152颗,这个数量远超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数量的总和!”在平塘同心研学天体物理实验室,研学导师张老师的话音刚落,孩子们就立刻围拢到脉冲星模拟演示仪前。实验室里,馈源舱模型、纳赫兹引力波探测数据图谱等展品错落陈列,学生们正分组制作迷你射电望远镜组件,在实操中理解“主动反射面技术”的原理。这种“讲解+实验+创作”的三维模式,彻底打破了科技科普的单向输出壁垒。

科普课堂
平塘的天文科普创新,根植于对不同群体情感需求的精准拆解。针对专业天文爱好者,在观测站配备高端专业望远镜,开设“星空观测实战课”,今年已累计开展专业观测活动260余场,吸引来自国内外的科研爱好者参与;面向普通游客,球幕飞行影院的沉浸式投影让“穿越137亿光年”成为现实,时空塔内陈列的南仁东先生手稿与建设者日记,则让科学家精神变得可感可知。“我们不想只展示冰冷的科技装置,而是要讲好背后的奋斗故事,引发情感共鸣。”
新媒体时代的共情传播,更让平塘天文IP突破地域界限。中国天眼景区与省内外知名网红机构签约,推出能实时解答天文疑问,相关短视频在抖音平台累计播放量超上亿次。针对家庭游客打造的“星空亲子夜”活动,通过星空露营、天文故事、望远镜观测等组合项目,让家长与孩子在共同探索中建立情感联结。这种以情感需求为导向的科普创新,让平塘成为名副其实的“中国天眼·研学首选”目的地。
非遗体验:从“文化展品”到“生活共鸣”的生动传承
在景区非遗旅游体验空间,布依织布传承人正指导游客将脉冲星轨迹融入传统纹样。“这道螺旋曲线像银河旋臂,这个圆点代表脉冲星,传统技艺里藏着现代宇宙观。”半小时后,一方融合“天眼”轮廓的布依土布便成型了。隔壁的牙舟陶工坊内,来自深圳的游客苏先生正跟着匠人学习制作“星空陶罐”,他在陶罐表面刻下“天眼”造型,打算作为纪念带回家。

非遗体验空间
平塘的非遗传承,始终围绕“让游客成为文化参与者”的共情逻辑展开。通过“非遗+天文”的创意融合,已开发120余种文旅商品,其中以“天眼”为灵感设计的银花丝吊坠,采用仿手工花丝工艺镶嵌蓝色锆石,成为网红爆款,带动今年文旅商品销售额突破千万元。在布依村寨的“非遗探访”活动中,村民与游客围坐火塘,在山歌对唱中传递生活智慧,来自上海的游客周女士坦言:“本是为‘天眼’而来,却被布依山歌打动,现在已经能哼上几句布依小调了。”
节庆活动则成为非遗与游客共情的重要载体。今年7月举办的水龙文化旅游节,以水龙巡游为核心,新增静默越野跑、非遗展、簸箕宴、美食大赛等多元活动,全网相关信息浏览量超上亿次,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上百万。活动期间,非遗体验区前排起长队,游客们在泼水祈福中感受民俗魅力,在手工制作中触摸文化温度。这种文化与情感的自然交融,让平塘非遗真正实现了“以旅彰文”的传播价值。
科普研学:从“景点打卡”到“成长共鸣”的体系构建
清晨的中国天眼景区,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学团队正在开展“天眼模拟工程”实践课。学生们分组搭建简化版射电望远镜模型,在调试球面镜角度的过程中理解信号接收原理。“比起课堂上的公式,亲手操作更能体会科学的严谨。”带队老师说,这种“理论+实践+反思”的课程设计,正是平塘研学的核心优势。

搭建“天眼”模型
平塘研学的创新之处,在于构建了覆盖全年龄段的情感与价值培养体系。针对小学生开发“宇宙启蒙课”,通过宇宙沙盘、时空扭曲演示等趣味项目播撒科学种子;面向中学生推出“地质与天文双科考”线路,将喀斯特地貌探索与星空观测相结合;对于大学生,则开设“天文数据处理”进阶课程,提供与国家天文台专家交流的机会。目前,中国天眼景区已组建专业研学团队,聘请国家天文台专家担任导师,培养了一批获黔南“十佳导游”称号的专职研学讲师。
政企协同为研学质量提供保障。通过“三权”分置改革组建的旅游公司,构建了“吃住行学游”一体化服务链条;政府部门联合高校开发标准化课程,建立研学导师资质认证体系。这种多方联动机制,让平塘研学从单一“打卡”升级为系统“成长体验”。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已接待研学师生10余万人次,带动天文小镇周边宾馆、餐馆持续红火,辐射带动2600余人就业。
文旅体融合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全域共情”的生态构建
“砰!”随着发令枪响,来自全国各地的1600余名选手踏上“天眼静默越野跑”的赛道。他们穿行在喀斯特峰林中,途经布依古寨与天文观测点,在运动中感受自然与科技的碰撞。这场赛事是平塘“体育+文旅”融合的典型代表,作为水龙文化旅游节的新增项目,它通过“运动场景+文化体验”的组合,满足了游客对健康与审美的双重需求。

天眼静默越野跑
当前,平塘已构建起“一季一赛、一赛一品”的体育文旅矩阵:每项赛事都配套推出“观赛+游览+体验”套餐,2025年“天眼杯”篮球公开赛期间,周边酒店入住率达100%,赛事带动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%。这种将运动需求与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模式,有效填补了旅游淡旺季的差距。
全域共情生态的构建更离不开服务升级与项目拓展。10月8日,平塘大峡谷漂流暨掌布景区提质改造项目正式开工,由河南景盛文旅集团投资建设,将打造集极限漂流、地质探秘、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目的地。景区引入的智慧旅游系统实现客流量实时监测与智能导览,游客服务中心配备多语种讲解员、母婴室和医疗点,投诉热线确保问题及时响应。这些举措,让不同需求的游客都能找到归属感。
共情营销:从“流量引流”到“品牌共鸣”的价值升华
“看到孩子在体验空间专注的眼神,就知道这趟没有来错。”在抖音平台,一位母亲发布的研学视频获赞超千次。平塘深谙新媒体时代的共情传播之道,通过真实游客视角的内容输出,形成“线下体验—线上分享—反向引流”的传播闭环。

中国天眼
精准的客群定位让共情营销事半功倍。针对家庭游客推出“亲子天文营+非遗体验”组合产品,面向青年群体打造“星空露营+极限运动”潮流套餐,为老年游客设计“慢游天眼+民俗探访”舒适线路。同时,平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目标市场,量身定制旅游产品并推出优惠政策,通过区域旅游联盟扩大品牌辐射范围。
如今的平塘,已从“天眼所在地”升级为“文旅体融合典范”。天文科普的深度、非遗体验的温度、体育赛事的热度在此交融,形成了以游客共情为核心的发展生态。正如平塘县文旅局负责人所言:“好的旅游不是单向的展示,而是双向的共鸣。我们要让每个游客都能在平塘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,这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密码。”
晨光中,新一批游客走进中国天眼景区,孩子们的好奇提问、匠人的专注讲解、运动员的活力身影交织成动人图景。在与游客的情感共鸣中,平塘正以开放姿态,书写着文旅体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答卷。
编辑:钟 乾
一审:陆本峰
二审:石国锋
三审:曾祥波









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
0854-7316888(旅游咨询)